第279章 普通话的蠓,地道四川方言如何表达的?(2 / 2)

加入书签

2蠓很小,故“蠛蠛蚊”又或作“蔑蔑蚊”。

《尚书·君奭》 “兹迪彝教,文王蔑德,降于国人”郑玄注: “蔑,小也。”

《国语·周语》: “郑未失周典,王而蔑之,是不 明贤也。”韦昭注: “蔑,小也。”

《方言》卷二: “木细枝谓之杪, 江、淮、陈、楚之内谓之蔑。”郭璞注: “蔑,小貌也。”

四川方言爱用叠音词,重叠为词则作“蔑蔑”。

明·李实《蜀语》: “小曰蔑蔑○凡言人物小谓之蔑蔑。”

清道光二十一年《遵义府志》卷二十《风俗》: “小曰蔑蔑。”

民国二十四年《云阳县志》卷十四《礼俗下·方言上》: “蔑蔑,小也。”

3文献记载中,亦作 “蚊蟆”、“蟆蚊”或“蟆蚊子”。

唐·白居易 《蚊蟆》诗: “巴徼炎毒早,二月蚊蟆生。咂肤拂不去,绕耳薨薨声。”

“巴徼 jiǎo ”,是一个古代地理名词,主要指巴蜀地区的边陲地带。此诗作于元和十五年(820),白居易时在忠州(今重庆忠县)。

清·李调元 《夏日村行十绝句》之十: “刘家五尺小书童,见我如逢圯上翁。揖入重帷深处坐,今番不怕蟆蚊虫。”

民国十五年《简阳县志》 卷二十二《礼俗篇·方言》: “蚊之小者曰蟆蚊。蟆音默。”

民国二十一年《万源县志》卷五《教育门·方言》: “蚊之小者曰蟆蚊。音默。”

清·张慎仪《蜀方言》卷下: “蚊之小者曰蟆。 《韵会》: 蟆,末各切,音莫。虫名,如蚊而小。今呼蟆蚊子,音若默。”

4四川一些地方,沿用“毛毛”形容小,例如“毛毛雨”即小雨,故称“蠓”又称“毛毛蚊”,如广汉方言。但广汉话中“毛毛蚊”发音为māo māo wén。',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