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普通话的蠓,地道四川方言如何表达的?(1 / 2)
('一些昆虫,四川方言的表达也与普通话不同。
比如说起普通话的“蠓”,估计大多数四川人不晓得是啥。但如果说“墨蚊子”、“蠛蠛蚊”或“毛毛蚊”(音māo māo wén),估计大多数川渝人都晓得说的啥了。
蠓[měng]是蚊子“近亲”,“蚊”是昆虫纲双翅目蚊科昆虫,“蠓”则是昆虫纲双翅目蠓科昆虫。蠓在全世界有4000 多种,中国约有吸血蠓320 种。
蠓的体长仅1-4mm,比芝麻粒还小,呈褐色或黑色,也被叫做小黑虫、小黑蚊。
我国的蠓,北方出现在5~8月;南方出现在4~10月。别看它很小,咬起人来却很凶,蠓一般是“团队作战”,喜欢在野外成群结队地飞舞。
“蠓”具有“隐形”能力,贴在身上看起来就是一个小黑点,及时发现一拍它,就成了一个小血点。
我国常见吸血蠓虫有三类:库蠓、细蠓和蠛蠓。
据“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审核的《百度百科》词条“蠓”:“蠓”别名小咬、墨蚊、蟆子等。
下文介绍四川方言中“蠓”的别称:“墨蚊子”、“蠛蠛蚊”或“毛毛蚊”等。
一、蠓的别称“墨蚊子”
在四川的部分地区,如南充、绵阳盐亭县等地,蠓称“墨蚊子”,为“墨蚊”加词缀“子”构成。“墨”为古入声字,盐亭等地保留古汉语入声发音,故“墨蚊子”音“mo5蚊子”,当地“墨”与“木”同音。
有位外省嫁到四川盐亭的段女士,留言问到这个问题,此处一并作答。她用同音字“木纹纸”代替了“墨蚊子”三个字,喜得好老曾了解“蠓”的这个方言称谓和入声发音,不然看到“木纹纸”三个字应该会一脸懵。
清光绪二年《零陵县志》卷一《地舆·物产》: “蠛蠓,俗曰墨蚊。”
民国十八年《新修南充县志》卷十一《物产志·动物·昆虫类》: “墨蚊,体小色黑,螫人吸血,发奇痒而肿,相传产于五倍子实中。”
二、蠓的别称“蠛蠛蚊”、“蟆蚊”或“毛毛蚊”。
1蠛蠛蚊
蠛蠓,即蠓。四川方言西南官话成渝片中“蠛”音mê2,同“墨”“默”等音。故笔者推测这是把“蠓”称为“蠛蠛蚊”的由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