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会说不会写的四川方言字:衁(2 / 2)

加入书签

《说文·血部》: “衁,呼光切,血也。从血,亡声。《春秋传》 曰: ‘土刲羊,亦无衁也。’”

引文见《左传·僖公十五年》,杜预注: “衁,血也。”

呼光切,为今普通话音huāng。“亡”声,为今四川方言“旺wang4”和赣语“wang5”声来源,声调发生了变化。

章炳麟《新方言·释形体》: “淮西谓猪血曰猪衁子,鸡血曰鸡衁子。”

黄侃《蕲春语》: “今吾乡谓鸟兽血,皆曰衁子,读类装潢之潢 贵州语亦然,读类泼曂之曂。”

在中国近代着名语言文字学家、音韵训诂学家、国学大师黄侃笔下,湖北蕲春话和贵州话中,“衁”与普通话音同,调不同。

《昭通方言疏证》: “昭人谓鸡豕牛羊凝血曰衁。”又:“猪鸡鸭羊之血皆可曰衁子。”

《陇右方言》四:“今呼凝血可食者曰‘衁子’, 读如 ‘懵’。”把猪肉和淀粉混合凝结切片的食品,凉州称衁子。歇后语: 乡里人进城吃腊肉——着了衁(蒙)子的祸 了。衁、蒙谐音,意为受了蒙骗。 陇右方言称谓一样,但“衁”音“蒙”不知如何演变而来。

声明:本文无意纠正通识度相当高的“血旺”一词,仅是方言爱好者交流探讨方言文字的本字写法,不喜勿喷。',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