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再相聚(1 / 2)

加入书签

('第二百一十二章 再相聚

初春的晌午,我与原公司合规部经理陆明约在市中心一家安静的粤菜馆。推开包厢门时,他正低头翻看手机里的行业新闻,见我进来便笑着起身:“张经理,哦不,现在该叫张总了!”我摆手打趣:“陆经理还是老样子,合规部‘铁面判官’的架子倒是一点没变。”

落座后,话题自然从跳槽后的适应谈起。我提到新公司的业务重心偏向农村小额信贷,陆明立刻接话:“这两年政策对‘三农’金融支持力度大,你们算是踩准了风口。不过合规压力也不小吧?”他习惯性地推了推眼镜,眼神里透着职业性的敏锐。

随着一壶普洱茶的氤氲热气,对话逐渐深入。陆明提到近期央行发布的《小额贷款公司监管评级办法》,将机构分为A到d四档,直接挂钩业务权限。“你们原来的公司去年评级从b升到A,现在能跨省放贷了,但反洗钱系统升级花了整整三个月。”他感慨道,“合规成本越来越高,但这是行业洗牌的必经之路。”

我接过话茬,分享新公司利用AI风控模型的案例:“农户的信用评估不再只看流水,连社交网络数据和农田卫星图像都成了参数。”陆明点头:“技术确实颠覆了传统模式,但数据合规才是命门。去年华东一家公司因为违规采集用户信息被罚了800万,你们可得小心。”他随手在餐巾纸上画了个风险矩阵图,“你看,技术红利和合规红线就像跷跷板,平衡点在这儿——”笔尖重重戳在“合法授权”四个字上。

主菜上桌时,我们的话题转向具体业务场景。我提起一桩棘手案例:某养殖户用活体牲畜作为抵押物,但智能耳标监测系统与现行登记制度存在冲突。“这种事我们去年也遇到过。”陆明夹起一块白切鸡,动作从容得像在翻阅案卷,“解决方案是把耳标数据同步到区块链存证平台,既满足物权法要求的‘特定化’,又符合《数据安全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