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普通话的中午;午饭,用地道四川方言如何表达?(2 / 2)

加入书签

明·高明《琵琶记·牛氏规奴》:“我早晨里只听疎辣辣寒风吹散了一帘柳絮,饷午间只见淅零零细雨打坏了满树梨花。”

明·赵世显《芝园稿》卷十三《东郊观 稼》诗: “畏暄儿荷笠,饷午妇持筐。”“饷午”,谓午饭时。

清·许浚 《和施佩宜且适斋诗》之二: “春眠不觉曙光迟,梦醒披衣饷午时。”

清·刘省三《跻春台》卷一 《过人疯》: “我儿然何回来得这们早?吃了晌午莫有?”又卷一 《卖泥丸》: “吃饭就把火手恨,晌午晏了吷先人。” “晌午”,谓午饭。刘省三为清代中江县人,可见至迟在清代,四川话就用“晌午”来表达“午饭”了。

清乾隆五十年《涪州志》卷五《风土志·方言》: “正午曰晌午。”

邢棻 《锦城竹枝词》: “风日不寒天晌午,满城都是太平声。”

民国二十二 年《顺义县志》卷十二《风土志·方言》: “晌午,日正午也。”

民国二十年 《南川县志》: 午曰少午。此处“少”为借音,音sǎo。

《贵州山歌》: 吃得少午无处消,小 斧、沙刀擗在腰。此处“少”为借音,音sǎo。

最后说说“晌”字在四川方言的几个发音

“晌”字在四川方言中有多个音变,

1 sǎng同“赏”

2 sǎo同“少(多少)”

3 sǎ同“傻”

所以在四川的不同地方,你可能会听到“赏午”、“少午”、“傻午”等不同的方言音。',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