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沈州老宅(2 / 2)

加入书签

当然也有比较实惠的,像烧饼、麻饼、面包、铝饭盒盖浇饭。

烧饼5分钱一个,起层带圈,点心般好吃。

麻饼0.3元一包,一包六块,合5分钱一块,和副食品商店价格一样。

面包0.15或0.2元一个。

盖浇饭0.3元,铝饭盒装的,菜里有莲花白炒肉丝,有荤有素,油汪汪的非常好吃。

这年月,列车上出售的东西备受欢迎,大家都喜欢在车上抢购食材,买麻饼、烧饼、盖浇饭,主要是不用粮票。

铝饭盒盖浇饭是最受欢迎,餐厅服务员还在过道上就被拥挤的旅客抢购一空,有些人还会把那种小铝饭盒都顺走。

陈安也抢到了一些,10个烧饼0.5元,3包麻饼0.9元,铝饭盒盖浇饭0.3元,一共花了1.7元。

将烧饼、麻饼放起来,鼓鼓囊囊的一兜子,准备回家再吃。

后来,陈安看盖浇饭不够,又去餐厅点了一份回锅肉,0.5元。

从沈州站出来,陈安在车站旁的一家副食店又选购了一些糕点后,

没有停留片刻,直接打了一辆人力三轮车,直奔阔别两年的老宅。

沈州的老宅是陈安爷爷置办的。

陈家祖上原是中原人,八十多年前因“闯关东”的浪潮来到了东北,开始了世代务农的生活。

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和艰苦奋斗,终于在沈北郊县的陈家村置办下了200亩的良田。

当年的东北,与今日截然不同。匪患严重,社会动荡不安。

“本境胡匪,少或三五,多或百十成群,忽聚忽散,出没无常......”

在这样的环境下,陈家先辈们移居至此,面对陌生危险的环境,他们开垦荒田、做工打渔,困难重重。

但正是这股不屈不挠的精神,让陈家在东北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

“闯关东”的历史高潮时期,源自八十多年前中原地区爆发的“丁戊奇荒”。

山河四省一带遭遇大旱,约有1000多万人饿死,大批灾民为了生存,不得不背井离乡,涌入东北。

因为路途遥远且充满未知,所以被称为“闯关东”。

到了陈安父亲陈海这一辈,陈海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努力,考入了沈州大学。

为了让家族摆脱世代务农的身份,实现家族的跨越,陈安爷爷毅然决然地置办了这套三进的大宅院。

这套宅子几乎耗尽了家里的积蓄,甚至差点卖掉了家中的田地。

老宅一进院临街,是倒座房,有6个房间。中间两个房间前后均有开门,可作铺面、库房和宿舍之用。

二进院则是正房3间、耳房3间、东西厢房各3间,东南角是厨房,西南角是厕所。

三进院则是后罩楼,为二层建筑,每层有7个房间。

目前,老宅是由师伯一家负责日常照料。

师伯家就在隔壁,是一套独立的两进宅院。

老宅一进院租给了沈州保和堂使用。

沈州保和堂在合营前,

医馆仅有八人,包括一名医师(师伯)、三名医生(徒弟)、一名药工、一名司药员和两名伙计学徒。

这三名徒弟不仅要学习医术,还要协助医馆的日常管理,包括人事考核、账房结算、监看售药以及采购药材等工作。

司药员则需要熟悉药理和药物,按药方抓药、量药、取药。

药工则在师伯的指导下将药房中药材进一步加工、炮制,制成成品的丸散膏丹和汤剂饮片。',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