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1章 新旧交锋(1 / 2)

加入书签

('随着叶明在安阳府的改革,朝廷有些人不满了,他们让叶明进京解释展示他的新发明,看看到底有什么用。

工部衙门前的广场上,彩旗招展。#34;天下工巧大会#34;的横幅在初夏的风中猎猎作响。

叶明整了整衣冠,深吸一口气。从安阳府到京城这一路上,武明堂给他讲了不少工部的门道,但真正站在这里,看着那些或好奇或敌视的目光,掌心还是沁出了汗。

#34;叶大人,这边请。#34;一个书吏引着他走向展示区。

叶明带来的三样工具——水准仪、测距车和改良罗盘被摆在红绸铺就的条案上,在阳光下泛着木与铜的光泽。周围已经围了不少人,对着这些古怪器具指指点点。

#34;这就是那#39;分毫必较#39;的神器?看着也不怎么样嘛。#34;一个蓄着山羊胡的老匠作撇嘴道。

叶明正要解释,忽听一阵骚动。人群分开,一位紫袍玉带的老者在众人簇拥下走来。叶明心头一跳——正是工部尚书卢大人。

#34;安阳侯,久仰了。#34;卢尚书声音洪亮,#34;我那不成器的孙子从贵府回来,整天念叨什么#39;水准仪#39;、#39;三角法#39;,老夫耳朵都快起茧子了。#34;

叶明连忙行礼:#34;下官惶恐,不过是些小改良...#34;

#34;改良?#34;一个尖锐的声音打断他。叶明转头,看见个满脸皱纹的老者,身上的官服显示他是工部侍郎,#34;《周礼·考工记》传下的规矩也敢乱改?#34;

卢尚书笑了笑:#34;郑侍郎,今日是#39;工巧大会#39;,就是要看新东西嘛。叶侯爷,给大家演示演示?#34;

叶明领命。他先架起水准仪,请人随意在广场上立了几根标尺。当铜管中清晰显示出三十丈外标尺的刻度时,围观者发出一片惊叹。

#34;这有何难?#34;郑侍郎冷哼,#34;我工部匠人用水平绳也能测准。#34;

#34;那请侍郎选两人,用水平绳与下官比试如何?#34;叶明不卑不亢。

卢尚书来了兴致:#34;好!就比测量广场东侧那根旗杆的高度。#34;

比试开始。工部派出两名资深匠人,拉着浸过墨线的长绳,小心翼翼地进行传统测量。而叶明只用测距车在旗杆前后各测一次,再转动罗盘测了角度,便在纸上计算起来。

#34;旗杆高五丈六尺三寸。#34;叶明率先报出结果。

工部匠人又忙活了半刻钟,才得出#34;约五丈六尺#34;的结论。

#34;去拿梯子来量!#34;卢尚书下令。

当差役爬上梯子实际测量后,全场哗然——旗杆实际高度正是五丈六尺三寸!

郑侍郎脸色铁青:#34;投机取巧罢了!工程大事,岂能全信这些奇技淫巧?#34;

#34;侍郎大人。#34;叶明拿起水准仪,#34;去年安阳府修渠,用传统法测的坡度,十处有七处不合《工部则例》。今年用这工具测的,百处误差不超三处。下官想问,是死守祖制重要,还是把工程做实做好重要?#34;

卢尚书突然大笑:#34;说得好!叶侯爷,借一步说话。#34;

离开人群,卢尚书低声道:#34;侯爷莫怪郑侍郎。他管着工部匠作三十年了,最恨人说他的法子落后。#34;老尚书眼中闪过狡黠,#34;不过老夫好奇,侯爷这些奇思妙想,从何而来?#34;

叶明早已准备好说辞:#34;下官少时偶得西域算经,又经多年实践改良...#34;

#34;西域?#34;卢尚书若有所思,#34;难怪。对了,听说侯爷在安阳建了偌大工坊,还发现了新矿?#34;

叶明心头警铃大作:#34;只是些小作坊,产些建材...#34;

#34;侯爷过谦了。#34;卢尚书拍拍他肩膀,#34;有机会定要去安阳开开眼界。#34;

正说着,一个锦衣少年挤过来,正是当初在安阳府看测量演示的那位。卢尚书笑道:#34;这是我那不成器的孙子卢瑾。瑾儿,还不谢过叶侯爷教导之恩?#34;

少年恭敬行礼,却在抬头时对叶明眨了眨眼。

大会持续三日,叶明的测量工具引起轰动。离京前夜,驿馆来了位不速之客——正是卢瑾。

#34;侯爷见谅。#34;少年神秘兮兮地关上门,#34;祖父让我来请教几个技术问题。#34;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