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4章 政务报告(1 / 2)
('第二天晨光熹微时,城东菜市口的老槐树下已经聚了不少人。卖豆腐的张老汉支起摊子,特意把那盏#34;五谷丰登#34;灯挂在最显眼处。灯面上金黄的麦穗是用真麦秆贴的,风一吹沙沙作响,引得早起的主妇们纷纷驻足。
#34;老张头,这灯不交官?#34;
#34;交啥官!#34;张老汉舀着豆浆,笑得满脸褶子,#34;侯爷派人说了,喜欢的灯笼都能留着,来年灯会再制新的!#34;
几个顽童蹲在槐树根边,正用捡来的彩纸屑拼贴新灯笼。
有个扎冲天辫的小子最机灵,不知从哪找来半截蜡烛头,点上火苗往纸灯笼里一塞——那粗劣的灯笼顿时在晨雾中晕开一团暖光,映得孩子们的笑脸红扑扑的。
绸缎庄的伙计们搬着梯子摘门楣上的彩绸,却故意留了截红纱在檐角飘着。掌柜的摸着新蓄的胡须笑道:#34;留着这点红,讨个年年有余的彩头。#34;
官办学堂的晨读声比往日更响亮。孩子们捧着修补好的#34;天文灯#34;,七嘴八舌讨论着星图。先生也不制止,反而指着灯罩上的北斗七星,教他们认#34;天枢#34;#34;天璇#34;。
#34;先生!#34;那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突然举手,#34;我爹说灯里的星星能许愿,是真的吗?#34;
老先生捋须微笑:#34;你对着灯背首诗,若能一字不差,愿望就能成真。#34;
学堂里顿时响起此起彼伏的诵诗声,惊飞了檐下栖息的麻雀。
叶明路过学堂时,正看见这有趣的一幕。他驻足听了会儿,忽然从袖中掏出个锦囊递给门房:#34;给孩子们分分,说是灯会仙子送的。#34;
里面装着用彩色玻璃磨成的#34;星星#34;,阳光下会折射出彩虹光斑。
未时三刻,城南空地突然腾起阵阵炊烟。原来是赵铁手带着徒弟们支起熔炉,把回收的铜灯架重新熔铸。
#34;侯爷您看!#34;老匠人举起新制的模具,#34;今年咱们做#39;十二生肖#39;灯!#34;那模具里,卯兔的耳朵会转动,辰龙的鳞片能开合,最妙的是巳蛇——身子分成九节,舞动起来真似活物。
旁边堆着成筐的彩色玻璃片,都是从小灯笼上拆下的。织工正带着绣娘们筛选,把透亮的挑出来放在白绢上。阳光透过玻璃,在绢布上投下变幻的光影,恰似元宵那夜的灯海。
#34;这些做绣样最妙。#34;她拈起片琥珀色的玻璃对着光,#34;你们看,像不像那晚孔明灯的光?#34;
绣娘们惊叹连连,谁也没注意她悄悄将一片映着侯府轮廓的玻璃藏进了袖中。
暮色降临时,第一盏新灯笼试燃成功。那是个憨态可掬的肥猪灯,肚里装着特制的机关——点燃后竟会#34;哼哼#34;叫着转圈,逗得围观人群笑作一团。
叶明站在廊下望着这景象,手中茶盏升起袅袅热气。
恍惚间,那蒸腾的水雾里仿佛又现出元宵夜的璀璨灯海,耳畔依稀回荡着孩童的欢笑与铜铃的清响。
安阳府衙门的黑漆大门在晨光中缓缓洞开。叶明踏上台阶时,发现青石缝里还嵌着几片未扫净的爆竹碎屑,朱红底色衬着霜雪,像零落的海棠花瓣。
#34;恭迎府尊!#34;
两列衙役齐声唱喏,新换的皂靴踏地声格外整齐。叶明注意到他们腰间都配了铜牌——正面刻着#34;安阳府#34;三个楷字,背面是各自的编号。这是年前他亲自设计的差役标识。
户房典吏周德安捧着卯簿的手有点抖。那册子比年前厚了一倍,夹着各色纸条。
“禀府尊,正月十一至十七,共收商税二百八十三两七钱。”他有些紧张地咽了口唾沫,声音略微发颤,“比去年……翻了四番。”
叶明面无表情地坐在桌案后,他的指尖在光滑的桌面上轻轻叩击着,发出有节奏的声响。听到这个数字后,他的敲击声稍稍停顿了一下,然后继续不紧不慢地问道:“琉璃街的摊位税呢?”
周德安急忙解释道:“全免了。按照您之前的吩咐,小本经营的商贩在正月里都免收税款。不过……”
他一边说着,一边快速地翻动着手中的册子,翻到后面几页后,他的语速明显加快,“灯会期间我们抓到了七个逃税的,都是些贩卖劣质爆竹的小商贩。”
话音未落,工房主事刘石头紧跟着走上前来。这个身材粗壮的汉子今天难得地穿了一件新的棉袍,但袖口处却还沾着一些炭灰,显然是刚刚从工坊里赶来。
“灯架都已经全部拆除完毕了,”刘石头粗声粗气地说道,“铜料也都熔出来了,总共是三百二十斤。”
说着,他从怀中掏出一块铜锭,小心翼翼地放在了叶明面前的案几上,“按照侯爷您教给我们的方法,在铜里掺入了一些锡,这样做出来的齿轮会更加耐磨。”
叶明拿起那块铜锭,在手中掂了掂,感受着它的重量。突然,他注意到铜锭的底部似乎刻着一些细小的字,他定睛一看,发现那是一个“周”字。
#34;周家瓷行捐的那批铜灯架。#34;刘石头咧嘴一笑,#34;下官亲手熔的,绝无差错。#34;
↑返回顶部↑